寻觅远去的“天下粮仓” 走近大运河十四仓遗址


天下粮仓十四仓天下粮仓十四仓
它,是一座关乎皇都安危的粮仓。它,曾经繁荣了400百年之久。它,曾被誉为大运河“最后的秘密”。十四仓遗址,尘封数百年,这里有着怎样的历

 

天下粮仓十四仓

天下粮仓十四仓

它,是一座关乎皇都安危的粮仓。它,曾经繁荣了400百年之久。它,曾被誉为大运河“最后的秘密”。十四仓遗址,尘封数百年,这里有着怎样的历史?这里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我们与历史凝神对望,一起踏上探寻之旅。

博物馆探秘

京杭大运河武清段是天津境内的最后一段,作为进京前的最后一站,武清发挥着物流园的作用,南来的货物均在此储存分拣,而后运入京城。元朝时,政府在武清设立十四仓,为官方属性的物流仓储,十四仓从元朝到清朝,运行了600年,然而至今关于十四仓仍有许多谜题待解。

  “十四仓地处漕运咽喉处,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武清博物馆副馆长沙福山介绍。

从元代到清代,从官窑到定窑,十四仓出土文物种类之多,精美之至,让我们依稀可见当年漕船穿梭的繁忙景象。沙馆长对记者说:“十四仓遗址是元朝设立的大运河漕运仓储管理机构所在地,共十四组仓库,大小2600多间库房,主要承载南粮北运的仓储集散功能,在政治、经济、民间商业往来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像是影青凸凤纹梨式执壶、青白釉印花纹扁壶、铜权这样的出土文物,虽然品相有些已不完整,但仍能看出其做工精美。”

静静陈列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岁月无语,古物有言,它们斑驳的身影,让往事不再沉默,也更让我们对已经远去的十四仓历史更加向往。700多年前,为什么要在河西务建立十四仓?这里有着怎样的繁华盛景?又有哪些重要的功能与使命?

 津门首驿 曾经帆墙如林

从武清博物馆出发,沿着京津公路向北路而行一个小时,就到达了河西务镇。早在明朝,河西务就有“京东第一镇”之称,如今河西务镇政府对面,国道103京津公路东侧御河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汉白玉石碑,纪念的就是河西务这处古驿站。马金东,一位历史教师,也是《河西务镇志》的编纂人之一。马金东指着碑文对记者说:“民以食为天,运河上的漕粮一度是国家的命脉所系,元朝时河西务镇是高层漕运管理机构所在地,也是元大都外围最大的仓储基地,现在只留下了十四仓等遗址和一些地名。当时全国各地的粮食要向北京运,都要集中到运河边上,相当于临时的中转站;另外还有一种就是给当地的军队、政府部门留下来的漕粮,所谓吃皇粮的。还有一种是赈灾用的,赈济灾民。”

跟随马金东老师的指引,记者又来到河西务镇东西仓村,在村口南侧,大运河十四仓遗址纪念碑映入眼帘。马金东介绍:“十四仓设有14个仓,每一个仓包括50到80个仓廒,就是相当于一个大的仓库,每个廒大约是在三间左右,这么算来,十四仓的房间数大约在2600~2700之间。十四仓可以储粮226万石,而当时北京所需要的漕粮大约在300万~400万石之间。所以河西务的十四仓就可以储粮将近一半,它的规模是非常大的。

去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勘查正式启动,这是该遗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勘探调查,也是首次全面勘查。这也让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村庄,引来了多方关注。东西仓村原书记李国朝告诉记者:“记忆当中,国家文物部门正式进行发掘是1978年一次,1982年一次,2022年全面考古勘探。

据了解,十四仓遗址大体位于东西仓村及周边,第三次文物普查确定的范围是50万平方米,而根据最近的考古勘察,实际遗址面积应该大得多。根据《元史》记载,十四仓始建于元朝,在数百年繁华岁月里,南方的粮食、茶叶、丝绸、瓷器、兵器、铸币等经由大运河漕运至此,分门别类上岸储存,再分别运往北京或北方其他地方流通。据当地村民介绍,村子里经常能发现一些文物,“出土了不少东西,有水缸、酒杯、酒壶、脸盆、碗、盘子,包括咱们过去点油灯的灯盏,非常多,我们都上交了。”

在这里,曾经有着派驻军队的仓储机构、高级官员的管理规制,以及频繁出土的各类文物,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的繁华和重要。马金东介绍说:“十四仓的规格比较高,官制都是正七品,下边又设了大使和副使。再有就是为了管理十四仓,特别是整个大运河的漕运,元朝政府在河西务设了一个都漕运司,官制是正三品,这个品级是非常高的。”

天下粮仓的的消亡

无论《元史》还是《明史》,都有着关于河西务、关于十四仓的记载。这个曾经的天下粮仓后来何去何从?为了解读历史典籍中十四仓的记载,我们找到了天津博物馆研究员陈克先生。

“国之有仓廪府库,所以为民也,我朝仓库之制,以北则有上都、宣德诸处。自都而南,则通州、河西务及外郡常平诸仓。”在《大元海运记》《明史》以及《武清县志》等等史料奠基中,都有着关于河西务十四仓的记载,也印证了记者在现场探访中的发现。十四仓独特的地理位置,偌大的规模,重要的使命,都使之成为了漕粮运输、拱卫京师的重要一环。可就是这样一个显赫数百年的地方,为何从历史中渐渐消失了呢?那么它到底因何而没落,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研究了一辈子运河历史的陈克先生,也一直在寻觅着这段历史。而在《明史》中,陈克先生经过反反复复的寻找,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毁临清、德州、河西务仓三分之一改为京通仓。景泰初,移武清卫诸仓于通州。成化初废。”陈克介绍:“十四仓在整个元代和明代中期一直维持着作用,明代通州的粮仓就比较完备了,通州有东仓、中仓,通州城是一个大粮仓。北京城里也是粮仓。明代的时候粮仓就经常受到外来的威胁了,河西务那地方更危险了,所以还有一个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古往今来都是拱卫帝都一项重要大事。明代为了防御外袭,要将国家粮仓安排到距离京师更近的地方。而除了安全因素,陈克先生带着我们又在史料中找到了十四仓没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史料记载,北运河经常有动员的军队和民工来疏通。北运河常年冲刷带来的泥沙非常多,所以得经常维修。”

根据陈克先生的推测,河道的淤积有可能成为十四仓废弃的原因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十四仓遗址陆续进行了几次文物挖掘,而关于十四仓更多考证,更多的故事,则需要考古勘探的进一步工作。

  尽管曾经繁华的十四仓早已废弃,关于十四仓的故事也渐渐远去。而天津作为首都门户,拱卫京师的历史使命,今日依旧存在。运河水从历史流向今日,流向未来,让我们脚下的故事,生生不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