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血巴尔通氏体病

猫血巴尔通氏体病又称猫传染性贫血,是由猫血巴尔通氏体引起的一种以贫血、脾肿大出特征的立克次氏体疾病。于1953年首次发现于美国猫群,目前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存在。 症状 实验性诱发病例的潜伏期为1~5周。自

血巴尔通氏体病又称猫传染性贫血,是由猫血巴尔通氏体引起的一种以贫血、脾肿大出特征的立克次氏体疾病。于1953年首次发现于美国猫群,目前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存在。

症状

实验性诱发病例的潜伏期为1~5周。自然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虚弱倦怠、食欲不振、间歇性发热、体温升高到39.5~40.5C、贫血,有的出现可视黏膜黄染,体重减轻,腹部触诊可摸到脾显著肿大,急性病例较多见。慢性病猫体温正常或低于常温,体况瘦弱,软弱无力,不愿活动且失去对外界的敏感性,有的出现可视黏膜黄染、脾脏肿大。也有的病猫出现呼吸困难,且与贫血程度有关。

病猫血液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值均增高,多数病例单核细胞绝对数增高并发生变形,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吞食红细胞现象。血细胞压积(PCV)通常在20%以下,出现病状前的病猫的血细胞压积在10%以下。 典型的再生性贫血变化是本病血液学的特征之一。 

病因

在自然条件下的有关发生、流行的情况尚不十分清楚。 吸血的节肢动物(蚤、虱等)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不仅是载体,而且能在其肠壁上皮细胞、唾液腺 、生殖器等特定细胞内增殖而不引起死亡,成为自然宿主。 同样,吸血节肢动物通过叮咬由病母猫传递给新生子代。 另外,在兽医临床上,如输血、注射器械等污染传递也存在,这在我国目前不重视的状况下更加危险。实验证明,用小剂量的病猫血液经腹腔、静脉注射和口服等途径均能使健康猫感染发病。本病具有地方流行性,污染地区猫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猫群。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按常规进行血液学检查,红细胞数可减少到100万/mm3以下,白细胞总数增加,多数病例单核细胞绝对数增加;血红蛋白值降为7g/ml以下;血细胞压积常在20%以下,严重的病猫在症状出现前降到10%以下。

(2)血片检查。取血液涂片镜检,可见血细胞出现典型的再生性贫血,即呈现大量的弥散性嗜碱性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大小不一的红细胞,以及豪威尔周立氏小体和网状细胞数增多。


治疗

输血疗法最有效,对急性病猫更佳,但应选择在早期时机,即发现溶血现象或血细胞压积在15%以下时为妥,每隔2~3日输给30~80ml全血。口服足量的四环素,每千克体重35~110mg;或土霉素,每千克体重35~44mg,或氯霉素,每千克体重28~56mg,每日分2次投给,持续10~20日,均有效果。此外,静脉注射硫乙胂胺钠也有效。

然而,在治疗中约有1/3急性病猫仍预后不良,即使临床治愈猫也可成为带菌者,呈隐性感染,在应激因素作用下仍有可能复发。

预防

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 仍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第一是杀虫灭鼠,要坚持经常;第二是定期消毒,保持卫生环境;第三是清除患病的、隐性感染的猫,以消灭传染源;第四是选择一次性医疗器械,特别是输血器械、注射器和供血猫的检疫要严加注意,消除人为的临床上的传播途径。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