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鹦鹉螨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灰鹦鹉(学名:Psittacus erithacus)属于大型鹦鹉,主食为各类坚果、水果、种子、浆果等,分布于非洲。是已知的几种可和人类真正交流的动物之一,也因此使得它成为常见的家养鸟类。近日一宠主带灰鹦鹉来我院就诊,经确诊为寄

  灰鹦鹉(学名:Psittacus erithacus)属于大型鹦鹉,主食为各类坚果、水果、种子、浆果等,分布于非洲。是已知的几种可和人类真正交流的动物之一,也因此使得它成为常见的家养类。近日一宠主带灰鹦鹉来我院就诊,经确诊为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皮肤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后已治愈,在此分享诊断及治疗经过。

  1 临床症状

  该鹦鹉脱毛部位集中于胸腹部,有瘙痒感,不时用喙啄咬患处皮肤,部分脱毛部位有渗血现象。喙部出现蛇状的纹路,眼眶以及喙部皮肤发生过度角质化。


图1 喙部皮肤发生过度角质化

  2 病因初诊

  2.1 微生物感染

  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会引起以上类似的症状。

  2.2 过敏反应

  特殊环境、某些食物、消毒药水的突然改变有可能会引起动物过敏,引发过敏性皮肤病。

  2.3 营养代谢性疾病

  某些微量元素、维生素的缺乏都能引起上述症状,饲料配方的营养不均衡也会引起本病症。

  3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对患处进行刮片采样,提取少量皮屑,镜实验室镜检,发现一种约0。3毫米长,椭圆形的虫体,经查阅资料确诊为疥螨。疥螨寄生于羽毛根部,引起局部剧痒,鹦鹉常常用用喙撕咬局部羽毛,导致羽毛断落。通常,疥螨具有传染性,它的传播途径是由亲鸟在巢箱里喂食时直接传给后代。不过,平时一起生活的成年鸟儿互相传染也很常见。所以,成对地或是群养的鸟儿在感染疥螨时需特别注意。感染疥螨到疥癣爆发这之间有可能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携带疥螨的鹦鹉通常会在购买后半年到一年内爆发疥癣。


图2 螨虫成虫虫体

  4 治疗与预防

  4.1 治疗措施

  (1)肌肉注射伊维菌素0.1ml,罗氏芬0.5g,地塞米松0.3ml,一星期一次。螨虫的繁殖周期一般为7天,因此7天试用一次伊维菌素是非常符合螨虫生理周期的,但是试用伊维菌素要非常注意用量,否则容易引起鹦鹉的中毒反应。配合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2)患处涂抹白凡士林,一天两次,角质化的部位剥离角质层后上药。凡士林的作用是物理杀虫,将毛囊内的螨虫及幼虫闷死在里面,起到杀虫的效果,如果患鸟病情较严重可以考虑使用伊维菌素滴剂,滴在患处毛囊上。


图3非常常见的医用白凡士林

  (3)将患病鹦鹉移至新的笼子,旧笼清除粪便,进行彻底消毒。螨病的复发几率很高,因此要做到彻底消毒,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复发的可能。

  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该鹦鹉胸腹部患处明显减小,抓咬频率也明显降低。

  进过两星期的治疗后,该鹦鹉症状基本消失,继续使用外用药一周后确定治愈。


图4 两星期后基本治愈

  5 讨论与总结

  5.1 疥螨(Knemidokoptes spp)不仅寄生于腿部、胸腹部,还寄生于喙部、鼻蜡、眼睑以及屁屁周围。鹦鹉患鸟一般先于头部开始,之后通常扩散至腿部和泄殖腔周围。

  5.2 该患鸟的疥螨病只属于初期,症状不是很严重,但是得了疥螨的鹦鹉若不及时救治,通常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患鸟不仅疼痛难忍,更有生命危险,一些尤其严重的患鸟的喙部被“疥癣”螨挖得畸形生长,最后断裂。患鸟要么死于失血过多,要么痛苦不堪地慢慢饿死,因为他们喙部畸形无法再自己进食了。

  5.3 鸟类体外寄生虫病不仅与鸟类所处的环境有关,与鸟类自身的机体抵抗能力也有密切关系,所以加强日常的饲养,搭配合理的营养,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是预防该病发生的有个有效措施。

  5.4 喙部感染真菌时与疥螨初期很像,所以鸟发病后一定要经过实验室鉴定然后采取相应措施才能起到效果。

  5.5螨虫病在家用鹦鹉中是比较多见的,鸟类常见的螨虫有疥螨、血螨虫、气囊螨、鳞足螨等等。不管鸟事放在高处还是地面均会受到螨的侵袭。螨冲不吸血时,虫体为灰白色和褐色,足长,行动灵活,吸血后体积膨胀,呈鲜红色。它通常晚上爬上鸟体吸血,吸饱后藏于阴暗处。引进新鸟或与邻近鸟类接触是螨虫传染的途径。病鸟夜间休息不好,鸟体消瘦,贫血,羽毛脏湿而稀疏,没有光泽,毛易脱落,亲鸟不喂幼鸟,鸟体质下降,易患感冒等病。

  5.6 鹦鹉在使用伊维菌素后可能会出现副作用,表现为呕吐、腹泻、神经症状等,因此用药后一定要加强观察,如果出现毒副作用立刻停药,并口服葡萄糖溶液或者维生素C容易解毒。


图5 一个月后来检查未有复发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